【旗区典型经验交流】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:石榴籽家园绽放民族团结之花
时间:2025-03-13 09:50
来源:内蒙古新闻网
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,有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——鄂托克旗,这里库布其沙漠金浪起伏,棋盘井峡谷深邃;这里生长着四合木等“植物活化石”,恐龙足迹化石群追溯白垩纪史诗;这里的阿尔寨石窟壁画交融西夏与蒙古文明,遗鸥栖息的湿地演绎生态奇迹。在这片独特的自然风光里,16万各族儿女聚居于此,共同绘就了一幅多彩的民族生活画卷。
文化交融: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
朝阳初升,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训练室内传来了阵阵悠扬的乐曲。图雅日拉图正带领队员们进行舞蹈培训。队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,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到位。
这是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在训练室举办的一场主题为“薪火传承——乌兰牧骑传帮带”的舞蹈培训活动。像这样的培训,乌兰牧骑每天都在进行。这不仅是一次次技艺的传授,更是对乌兰牧骑精神的延续与弘扬。

(乌兰牧骑“百团千场下基层”演出 郝常明摄)
鄂托克旗积极探索打造“乌兰牧骑+”服务模式,组建专业化文艺轻骑兵队伍,开展“百团千场下基层”巡演1000多场次,惠及农牧民23万人次。创新“乌兰牧骑+网络教学”模式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的教学壮大服务基层的工作力量,全旗76个嘎查村、22个社区都建立起了规范有序的“乃日”文化队伍。深化鄂尔多斯“乃日”文化品牌建设,建成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,创新举办“乃日文化节”等民俗活动,通过200余场非遗展示体验活动,让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机。

(牧民“乃日”乐队 郝常明摄)
文化是民族的血脉,是人民的精神家园。鄂托克旗通过深度挖掘桃力民红色文化、乌兰牧骑精神、阿尔寨石窟文化等特色资源,精心创作推出大型历史话剧《星火桃力民》、沉浸式歌舞剧《乌兰牧骑的热喜》等12部文艺精品,其中《婚》《采风》等剧目荣获自治区文艺创作最高奖。同时实施“文化遗产活化工程”,完成《秘境阿尔寨》4K纪录片摄制,推出南京知青系列微电影《暖》,构建起“舞台艺术+影视传播”的立体文化矩阵。

(歌舞剧《婚》 郝常明摄)
鄂托克旗依托文化文物、旅游资源,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,2024年开展那达慕大会、春晚、元宵节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45场次,百日消夏系列活动65场次,受益群众13.2万人次,让各族群众在互动交流中增进文化认同。同时,依托城市书房、图书馆等公共文化阵地,成功打造了“鄂托克大阅读品牌”,累计举办88场次活动,参与人数超过13600人,线上访问量达到28200人次。
产业协同: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
春寒尚未散尽,但在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乌兰吉林村,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,3451亩高标准农田已进入备耕期。通过推进“土地入股、集中经营、专人管理、以股分红”的土地合作流转经营模式,乌兰吉林村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建设高标准农田,并建设智慧农业系统,实现作物生长期智慧管理,收获期全程机械化运作,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。
在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合作部分红大会上,村民们喜提260多万元的“大红包”,共享幸福村庄的发展硕果。“我流转了116亩地,村委今天给我们分红,我分到了8万多!”村民高起为兴高采烈地说。

(木凯淖尔村民喜分红)
2024年,鄂托克旗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牧业现代化,构建多链条耦合的产业体系,并投入超7000万元本级科创经费,支持氢能、储能、现代农牧业等领域的研发项目。在政策引领下,智慧牧场建设成为畜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路径。还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,为牧民提供品种改良、疫病防治等全程技术指导,2025年仅接羔保育期就成功接羔40万只,科技贡献率显著提升。

(春季禁休牧羊群 郝常明摄)
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能源基地,鄂托克旗近年来打破“工业一业独大”局面,创新构建“1+3+N”产业协同体系,即以现代能源经济为基础,农牧文旅融合、新兴产业培育、数字经济赋能协同发展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。2024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6.3亿元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.7%和6.3%,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显著。
民生共享:织就幸福生活保障网
坐垫、杯套、手提包……一件件栩栩如生、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在妇女手工坊“织女”们灵巧的双手中不停地转动,转眼间便勾勒制作完成。
促进待业妇女就业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。为了提高社区待业妇女收入,将妇女手工艺特长转化成创业就业的经济成果,鄂托克旗从社区待业妇女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出发,举办各类培训班,提高她们的从业就业水平及能力。
在乌兰镇都斯图社区手工技能培训班,专业老师以“一带多”的方式开展手工艺品技能培训。在培训结束后专门打造了一个集实训、制作、销售于一体的手工坊,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,也为广大待业妇女提供了一个学习技能的平台,并且成功帮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。目前共有226人次参与手工坊手工艺品制作,累计创收10.3万元。

(非遗手工培训班)
近年来,鄂托克旗聚焦就业创业、养老服务等领域,深挖各类服务资源,着眼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和群众职业技能培训需求,构建并完善“多维一体、育训并举”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,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;同步促进线上线下服务无缝衔接,打造“互联网+养老服务”新模式,让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“养老”变“享老”。
育才兴邦千秋计,崇文尚教万代功。鄂托克旗始终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,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1.29亿元,新建小学2所,新增校舍16栋,完成3所民办幼儿园规范化回收;特别投入800万元用于提升改善中小学现有餐厨、住宿条件,构建“想吃便吃、愿住尽住”的优质校园生活保障体系,学生家长教师的幸福感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升。

(练球技 郝常明摄)
鄂托克旗持续推进“医疗惠民”工程,构建起“旗—苏木镇—嘎查村”三级医疗服务体系,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50个,通过远程医疗平台,旗人民医院与北京、呼和浩特等三甲医院建立常态化合作,让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。此外,蒙医蒙药特色诊疗中心年接诊量突破2万人次,“简、便、验、廉”的民族医药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“瑰宝”。
治理创新:构建和谐稳定新格局
“感谢书记的耐心调解,帮我追回了10万元的欠款。”达楞图如村“老支书”调解室里,村民刘忠笑逐颜开。
要钱难一直是人们的“心头大事”,在“老支书”努力下,持续了一年多的债务纠纷得到圆满解决。
而这,得益于鄂托克旗不断探索实践,推行嘎查村三次劝调——嘎查村支部书记进行第一次调解;由村干部、网格员组成的治保会,与乡贤能人等组成的“村坊议事会”进行第二次调解;由“棋心”义警七色彩虹义警、巡回审判先锋队等49支草原法治轻骑兵和网格员、警格员、网格法官、巡回调解员联合进行第三次调解,将矛盾纠纷“消于未起、化于未发”。“嘎查村三次劝调、苏木镇两次联调、旗级一次终调”,鄂托克旗“321”工作机制环环相扣,真正让“小事不出嘎查村、大事不出苏木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2024年全旗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81件,化解728件,化解率为93.2%。

(法制宣传进草原)
鄂托克旗以矛盾纠纷防范、排查、化解为切入点,深入推广“三分吸附法”,创新实施“千里草原安睦隆”牧区多元化解新模式,实现了行业部门和各调解力量参与的旗、镇、村三级体制再融合、功能再聚合、资源再整合,推进了农牧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,全力筑牢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屏障。

(可爱鄂托克)
如今的鄂托克旗,民族团结的基因已融入发展血脉。这片神奇的土地,正以“石榴籽家园”建设为支点,撬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,在祖国北疆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