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旗区典型经验交流】伊金霍洛旗:多维联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
时间:2025-03-10 16:03   来源:央广网
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,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土地,自古以来便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地。从苏布尔嘎嘎查的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到郡王府广场的非遗街区,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到“一馆八线”研学路线,伊金霍洛旗以非遗为纽带,通过“非遗+教育+文旅”多维联动模式,让沉睡的文化“活”起来,让民族团结的根脉不断深植人心。
  非遗+体验,传承活态文化
  通过非遗体验活动,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。在2025年春节元宵节期间,伊金霍洛旗推出“非遗新春喜乐汇”,舞龙舞狮、川剧变脸、火壶表演等非遗项目轮番登场,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游客沉浸式体验。在内蒙古首个非遗嘎查——苏布尔嘎嘎查,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奶酒酿造、柳编、黄酒酿造等传统技艺,并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。


伊金霍洛旗“非遗新春喜乐汇”演出现场演员正进行川剧变脸演出(伊金霍洛旗融媒体中心供图)

  非遗+文旅,为文旅产业赋能升级
  伊金霍洛旗以非遗为核心打造文旅IP,推动产业升级。以郡王府为核心打造“王府福街”非遗街区,融合蒙汉音乐元素的实景演出《梦回郡王府》以及2024年推出的《北疆往事年代幻城》等剧目,形成了“非遗+旅游”模式,通过讲述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故事,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团结情怀,吸引超10万人游客观看。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将国家级非遗“鄂尔多斯婚礼”转化为实景演出,游客可参与迎亲、祝颂等环节,亲身体验蒙古族婚俗的庄重与浪漫,此外,苏布尔嘎各非遗嘎查则通过100户非遗户串联成线,打造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与研学游目的地,不仅弘扬了非遗文化更助力了乡村振兴。春节期间的伊金霍洛旗文旅热再创新高,郡王府广场的九曲黄河阵、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的鱼灯游园会与华服走秀,结合非遗表演与现代科技,为游客呈现了“传统+潮流”的别样体验。
  非遗+教育,感知历史的“第二课堂”
  伊金霍洛旗将非遗教育走进社区融入学校课程与研学体系,强化文化认同。纳林陶亥镇通过开展绿城学子游“纳”里活动,将战国-秦长城遗址、朱开沟遗址、新庙炒米非遗展厅等非遗文化地标串联成线,让绿城学子们沉浸式体验农耕文明与边塞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。“一馆八线”研学体系所覆盖的红色基因线、循迹文化线、非遗体验线,让文物与非遗成为青少年感知历史的“第二课堂”,2024年研学人数突破10万人次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作为教育实践基地,通过“序厅、同根同源共铸中华、交融汇聚多元一体、开天辟地历史巨变、伟大创举崭新时代、携手共进伊金霍洛、同心共筑伟大复兴”等7个部分,多维度彰显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,2024年累计开展教育活动619场次,覆盖2万人次,让观众在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。


学生们在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战国秦长城历史(伊金霍洛旗融媒体中心供图)

  非遗+数字化,赋能文化传播新形式
  伊金霍洛旗积极探索非遗的现代转化。与内蒙古电影集团合作打造“民乐中国—民歌博物馆”,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民歌资源,并开发文创产品与网络微短剧,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。2025年春节,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的琵琶舞《昭君出塞》、木偶剧等节目,结合情景互动与新媒体传播,吸引全网超510万人次观看。在国际交流中,伊金霍洛旗非遗亦展现着其独特魅力,近日,伊金霍洛旗文旅推介活动亮相马来西亚吉隆坡,皮雕、银饰等非遗产品展区吸引当地民众体验,优质文旅资源正不断“出海”圈粉,推动着“大美绿城”非遗品牌国际化。
  伊金霍洛旗以非遗为纽带,通过“非遗进校园”与“非遗进景区”双轨联动,实现非遗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,强化了文化认同,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,让非遗跨越历史长河始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。

下一篇:【旗区典型经验交流】东胜区以“胜都”品牌为抓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