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合共生,催生北疆“暖城”

时间:2024-05-17 07:59   来源:新华社客户端内蒙古频道
 开放包容、和合共生的鄂尔多斯从“历史的后院”走来,经各族儿女奋斗的双手,建设北疆经济高地、生态福地、文化胜地。
  “来了就是鄂尔多斯人”
  “很好很好,再来一遍。我和我的祖国……”67岁的巴图吉日嘎拉坐在四五十名老年学生围成的圆圈里,一手弹琴,一手指挥,宽敞的大厅里歌声激荡。
  一旁观看的居委会副主任姚明绣感慨不已,“这个小区能变成这样真不容易”。
  


  ↑社区音乐课堂。
  鄂尔多斯市康新街道悦和社区的居民里,外地人居多。一些老人听不懂邻居的话,误会、矛盾、磕绊不少。社区工作者想尽办法,建场地、办活动、开团课……像刘慧这样常去海南、西安居住的老人舍不得离开这个“大家庭”了。
  “大伙儿都熟络了,画画唱歌打球打牌,忙得很。”前几年,77岁的老党员刘慧和21名老伙伴组成“共享奶奶”“共享爷爷”团队,帮社区年轻家长接送孩子。2019年9月以来,义务接送孩子540余人次。
  


  ↑康新街道悦和社区“共享爷爷”“共享奶奶”接送社区的孩子们放学回家。
  “我们社区就是南腔北调一家人。”广东话夹杂着当地口音的姚明绣,10年前嫁过来,从住户变为社区工作者,渐渐把客居变成主场。
  在鄂尔多斯,城市能级跃升,人口基数增长,过去清一色的当地话为南腔北调所取代。
  在伊金霍洛旗境内的蒙苏经济开发区,已落成的零碳产业园引进远景、隆基、华景、捷氢、上汽红岩、国鸿氢能等企业。两年间涌入1.3万人的这个园区,其所在的苏布尔嘎镇,常住人口曾不足5000人。
  


  ↑远景能源有限公司(效果图)。
  在准格尔旗、乌审旗、鄂托克前旗等地,招商引资也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。
  “再不走了,回去反而不习惯。”奇瑞(鄂尔多斯)员工小何前两年受父母催促回到呼和浩特,最近他又重返鄂尔多斯,入职老东家。在社区、厂区,好几个受访者都说“不想走了”。
  张敏来自成都,大学毕业后,去年考进鄂尔多斯市教育系统工作。她酷爱喝咸味儿的内蒙古奶茶,也爱吃沙葱羊肉、土豆焖饭、羊肉烧麦、手把羊肉。
  “这个城市很大气,你来了就是鄂尔多斯人。”原本担心水土不服、沟通不畅,现在她不把自己当外人了,办事、购物、聊天,时不时冒出两句四川话。
  近年来,鄂尔多斯着力建设生态、民生、文化、共同富裕、社会治理等齐头并进的“暖城”。
  在康巴什区,沿街设有小巧可移动的母婴室,无人驾驶巴士车、无人售卖车、无人驾驶配送车在马路上缓行;
  伊金霍洛旗设立“共同富裕”资金,面向乡村振兴、社会事业,工业企业已认捐3.686亿元;
  在东胜区,口袋公园镶嵌在大街小巷,人们出门即游园;只需提交简易材料,外乡住户也能享受优质均衡教育;
  乌审旗100多名行动不便的老人吃上政府送上门的营养套餐;
  达拉特旗在农村推行“统种共富”,把分散的小农户变成现代化生产经营共同体,截至2月已有14个行政村分红8000多万元……
  户外工作者有“暖城e站”,打工者有“零工市场”,人才创客有“青青客舍”……
  全市敞开大门,实施“十百千万”人才计划,不管是高校毕业生,还是农牧民等,按政策都享受同等待遇和服务。
  从2005年不足150万人,到2023年,其常住人口达222.03万人。2023年比2022年末增加1.96万,是内蒙古三个人口有增城市之一。
  在2019年被命名为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”时,获得这样的评价:鄂尔多斯市的生动实践,探索出一条富有民族自治地方城市特色的创建之路,为“建设亮丽内蒙古,共圆伟大中国梦”作出贡献,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探索了宝贵的经验。
  胸怀天下,共饮一瓢黄河水
  一部“大系”,纵贯两千多年,满载中华民族精神的咏叹,北上内蒙古,正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展出。
  “盛世修典——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’成果展”是“大系”的龙年首展、“大系”首个全国基层展,也是首个民族地区展和内蒙古自治区区域首展。
  来看展的,有老人、孩子、学生、教师、机关干部、煤矿职工,有从农村开车带着一家人来的,有专程从北京坐高铁过来的,也有从呼和浩特、山西大同开车过来的。
  孩子们写下观后感,层层叠叠贴在展厅的墙上。
  有人感叹,这些准格尔的未来,在认认真真写下他们的感受之时,文化、审美、思想、传承的种子,也一粒粒埋在了他们心里。
 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大系”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、开放包容,不仅给当地带来一场文化盛宴,更加深了各民族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。
  


  ↑在“盛世修典——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’准格尔旗特展”展厅,游客正在观赏《千里江山图》调色样稿。
  煤炭、天然气储量较大,全国多个省区市的保供用煤来自鄂尔多斯。2023年,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达全国煤炭总产量的五分之一,实现煤炭外运6.78亿吨。同时,担负全区7个盟市1120万吨城镇集中供热和农牧民取暖的煤炭供应。
  眼下,新能源产业正在鄂尔多斯快速发展。截至2023年底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25个月保持25%以上,其中新能源经济贡献不俗。预计到“十四五”末,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超过5000万千瓦,“风光氢储车”产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。
  当地人至今记得,20世纪60年代,1000多名南京知青坐了三天两夜火车来到鄂尔多斯,奉献了青春和汗水。2023年5月,《南京知青在草原》研究项目在鄂尔多斯启动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、教授奇海林说:“要让鄂尔多斯的新一代记得这段历史,常怀感恩。”
  这些年,鄂尔多斯人幸福指数不断攀升。
  2023年,其GDP达到5854.9亿元,连续15年居内蒙古第一;人均GDP达26.58万元,位居全国第一;财政支出70%以上用于民生;连续9年上榜全国最安全城市,连续3年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。
  这些年,鄂尔多斯人铆劲儿奔向共富。
  2021年至2023年9月,全市共募集、发放慈善款物近11.7亿元,救助“一老一小”等特殊困难群体超过2.5万人次,在捐资助学、扶老爱幼、产业振兴、基层治理方面累计捐赠超4亿元……
  这座城市政治、经济、生态、文化、教育、社会治理活力迸发、同时起跑。
  共建美好家园,走向美好生活
  又是一年春日集训。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“石榴籽排练厅”里,抖肩、下腰、大踢腿,20多名演员挥汗如雨。
  《马铃摇响幸福歌》就在这间大厅诞生。2023年10月,这部舞剧获得第十四届中国舞蹈“荷花奖”。
  去年,他们演出135场。这些“混搭”高手,会马头琴的也能弹古筝,善长调的能唱漫瀚调,陶布秀尔和二胡也能信手拈来。
  “演出完了,送书送药放电影,帮各族群众修车喂马剪羊毛也是常有的。”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队长王林维说。
  


  ↑《马铃摇响幸福歌》剧照。
  长城文化、黄河文化、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鄂尔多斯和弦共鸣。
  鄂尔多斯刺绣、服饰,多以杭州丝绸、丝线为原料;鄂尔多斯奶茶,多以湖北砖茶为原料;鄂尔多斯饮食,蕴含各民族融合特色……
  即使荒漠、滩涂,也长出了各族儿女汗水浇灌的绿洲。
  又一年植树季,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里,人头攒动,一派生机。
  毛乌素这边,58岁的治沙劳模殷玉珍从黑天忙到天黑,种树、种花、种庄稼、喂羊、照看大棚,收获大如沙果的红樱桃。
  库布其那边,返乡大学生敖日格乐领着牧民栽种沙柳,给8000亩裸沙覆上青纱帐……
  曾几何时,刮起风来,从库布其到毛乌素,“一碗饭半碗沙”。
  20世纪50年代起,70多个春秋弹指而过,宝日勒岱、王玉珊、殷玉珍、盛万忠、王果香、李布和……数代治沙人青丝变华发,教沙漠换了容颜。
  现在,鄂尔多斯境内毛乌素林木覆盖率达70%,流沙基本“拴牢”。库布其平均沙丘高度从110多米下降到20多米,流动沙地从2009年的40.1%减少到2019年的28.75%,动植物种类由100多种增加到1000多种……
  一部治沙史,写满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进。
  “人跟着树走,树种到哪,人们就吃住在哪。”敖特更花记得,过去二三十年仅在库布其就发起多次治沙大会战。
  在鄂尔多斯,“不论你来自哪里,说着什么样的方言,大家一个锅吃饭,亲如一家。”20多年来,敖特更花带领乡亲在沙漠里植树造林,走出一条致富路。
  一部《马铃摇响幸福歌》,把人马和谐、天人合一表现得活灵活现,也叙写了各族儿女守望相助、团结奋斗的时代风貌。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进“三北”防护林建设、退耕还林还草、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,实施“五个百万亩工程”。
  荒漠变绿洲,荒原变林海。鄂尔多斯率先走出一条治沙、生态、经济、民生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  作为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的主战场,鄂尔多斯加快治理沙漠沙地。
  


  ↑防风固沙绿色屏障。
  当地在《鄂尔多斯市打赢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措施》中明确,攻坚项目采用“以工代赈”的资金比例不低于60%,让农牧民在参与生态建设时直接获益,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。
  毛乌素沙地分布在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四个省区,其中约三分之二在鄂尔多斯境内。
  2023年10月,鄂尔多斯与榆林、庆阳、石嘴山、吴忠签署联防联治合作协议,从此治沙也有了跨区域的共同体。
  人间四月天。上百台推土机纵横穿梭在库布其,削高补低。未来,一条400公里的“光伏长城”将在这里呈现。
  正在建设的毛乌素沙地“一廊多点”风电光伏治沙项目,将与它勾连成一条“新能源+生态治理”的北疆绿色长廊。
  在鄂尔多斯,人们正通过不同尽责方式,挺进沙漠植绿、护绿,参与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。他们扭成绳,抱成团,像石榴籽一样,向着美好的明天,开花结果,吐露芬芳。

上一篇: 鄂尔多斯举办“暖青·同心圆”“鄂榆青少年手拉手...

下一篇:2024年第一期全区民族手工艺融合创新发展培训班在...